父母對孩子的話感興趣,孩子在親子交流中能獲得安全感。
在如今這樣快節(jié)奏的生活中,一些年輕父母不得不將孩子送去“全托”,自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、享受屬于自己的一份生活,孩子也能在幼兒園養(yǎng)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、學會自理和獨立,并在集體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玩伴、學會與人相處。
然而,孩子比成人更感性,他們更需要在親情的溫暖下、在和爸爸媽媽友好的交流與嬉戲中長大。因此,僅有的雙休日對他們來說彌足珍貴。如何使孩子在有限的時間里,享受到濃濃的親情,維持“高含金量”的親子關(guān)系,無疑是父母的必修課。
全托的孩子有可能出現(xiàn)哪些狀況
無論是3歲開始全托還是后來被送去插班的孩子,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。但是,有些孩子經(jīng)歷了比較長的時間仍難以適應,會出現(xiàn)諸如入睡困難,咬手指、咬被子、多夢、尿床等狀況,這些孩子在家的時候大多跟媽媽一起睡,或有固定陪睡的親人,離開了熟悉的環(huán)境,白天還好,一到睡眠時間,就表現(xiàn)出很大的不安。這樣的孩子很依戀父母,他們需要父母更多的愛和關(guān)注,來獲得安全感。
全托班規(guī)律的生活,確實養(yǎng)成了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。表面看來,有些孩子很乖,也懂事了不少,周末回到家,雖然也會膩在媽媽身邊,或者躺在爸爸的懷里開心地大笑,但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搭積木、玩拼圖、玩Ipad、看動畫片,很少黏著爸爸媽媽和自己一起玩,給人長大了、獨立了的感覺,但又隱約地透露出對父母的疏遠,這是孩子內(nèi)心孤獨、親子關(guān)系趨于淡漠的體現(xiàn)。這樣的孩子內(nèi)心渴望父母的更多陪伴,但又不知道如何與父母相處。
與乖孩子相反,有些孩子一旦出了幼兒園,就恢復了小皇帝的身份,他們對父母提各種要求,一旦不被滿足,就會發(fā)脾氣,不達目的絕不罷休,也有的孩子因此學會了跟父母討價還價。這樣的孩子,其父母通常都對孩子有虧欠心理,總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待了5天,到周末,就該鉚足了勁兒對孩子好,而這種補償心理,更多的是偏重看得見摸得著的,比如買玩具、帶孩子吃喝玩樂,一句話,只要眼下能做到的,全部無條件滿足,孩子高興,大人歡喜,一家人其樂融融。但是,孩子會最大限度地利用爸爸媽媽的“歉疚”,日久天長,孩子的欲望越來越多,甚至蠻不講理。最終導致孩子在幼兒園養(yǎng)成的良好習慣在周末兩天里難以延續(xù),出現(xiàn)“5+2=0”的狀況。
拉近親子關(guān)系 保持家園一致
拉近親子關(guān)系,父母和孩子之間就要保持良好的相處狀態(tài),彼此的交流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,父母對孩子的話題表示出濃厚的興趣,孩子在交流中獲得安全感,并感受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。
看圖說話 父母了解孩子寄宿生活
3歲后開始全托的孩子,因為年齡小,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力有限,到了周末,他們會忘記前幾天發(fā)生的事情或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,很難主動向家長講述一周內(nèi)身邊發(fā)生的事情,如果孩子比較內(nèi)向,就更不會對父母說什么了。針對這種情況,爸爸媽媽可以教孩子以畫畫的方式表達自己,父母畫一張、寶貝畫一張,再各自講講畫的是什么內(nèi)容。然后,提示孩子每天在幼兒園用畫記錄下想和爸爸媽媽說的話,周六
周日在家里照著畫一一和父母說。這樣,就不用發(fā)愁親子之間沒有話題了。當然,在孩子說話的時候,父母務必專注地聽。
設置輕松情境 享受黃金時間
周末是寄宿幼兒和父母的黃金時間,而玩兒,最能拉近成人與孩子之間的距離。細心觀察孩子喜歡玩哪一類游戲,必要的玩具一定要買,第一時間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需要、滿足他,家長參與游戲,游戲中,父母嘗試不斷發(fā)明新的玩法,開拓孩子的思路,目的是讓他玩得盡興;也可以由孩子確定做他喜歡做的事,如一起看動畫片、放風箏、去公園等,父母陪玩、分享親情時刻;還選擇共同做家務、包餃子、去超市購物,請孩子做你的小幫手。這些活動都能使孩子感覺和父母在一起的溫馨快樂,心態(tài)放松,在特定的場合也更容易觸景生情,能自然地流露出真實的想法,親子交流比較順暢,能更好地增進親子感情。
借肢體語言增進親子間的默契
孩子需要親密,它不需要太多的語言,就能達到心與心的碰撞。調(diào)動起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,用智慧創(chuàng)造出獨特的肢體語言,讓你的愛順著這些“小動作”酣暢地流淌出來,親子間有了默契,孩子很自然地愿意親近父母。比如,爸爸媽媽的親吻、真誠地擁抱、信任的眼神、贊許地點點頭,或者,他們用力捏一下孩子的肩膀、搖搖他的手臂、微笑著輕輕刮一下孩子的小鼻子、沖他做個鬼臉、拍拍他的腦門兒、說句悄悄話,抑或深情地豎起大拇指,以示:“你真棒!”或“你真了不起!”
另外,雙休日也是一家人盡情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光。嘗試一些溫馨的活動,使孩子有可能在記憶中儲存一個個美好的瞬間,比如親子按摩、睡前的甜言蜜語、爸爸和寶寶的惡作
劇……告訴孩子,當他在幼兒園想家的時候,可以回憶這些有趣的事,感覺爸爸媽媽就在身邊,心情會立刻好起來的。
豐富文化活動 享受精神生活
去游樂場、度假村、吃大餐……這些對于大人來說尚且難以抗拒的享受,對孩子就更是個誘惑了。但是,與這些物質(zhì)大餐相比,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更能給孩子帶來長久的快樂,比如帶孩子去博物館參觀、看一場充滿人性美的動畫片、聽一場音樂會、看一次畫展等,更有利于觸動孩子的心靈、陶冶情操。
要和孩子重新建立親密無間的關(guān)系,最重要的一點是走入他們的內(nèi)心,親子同喜同悲,給予孩子有力的精神支撐。選擇一個主題,全家人一起編故事,或來個家庭木偶劇表演。在特定的情境中,孩子和父母都很容易進入角色,表達心聲,傾訴情感,自然而然地拉近了親子之間的距離。
和老師溝通 家園攜手
孩子送去寄宿后,家長應多跟老師溝通,至少一周一次,多關(guān)注孩子的心理成長,了解他們情緒上的波動,在教育方面和老師達成共識,相互配合,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法。比如,對于有入睡困難,咬手指、咬被子等狀況的孩子,媽媽可以錄制幾個孩子最喜歡聽的小故事,請老師每天晚上在孩子睡覺前放給他聽,讓孩子感覺媽媽就在身邊。
幼兒園的作息時間、習慣養(yǎng)成以及一些必要的規(guī)矩,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營養(yǎng)素。即便在周末,父母也別壞了規(guī)矩。哄孩子高興應講究一個度,過了,就是嬌縱,等于助他們在任性、不明事理的路上越走越遠。因此,對孩子不能“心太軟”,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,父母心中應有桿秤,不能答應的絕不松口,讓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所受到的教育、待遇保持一致,以便孩子的行為有章可循,避免產(chǎn)生混亂。